市场洗牌的号角已然吹响,中国镀锌管产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而静默的变革。如同十年前外卖与网约车行业的激烈整合,这一传统领域也在资本力量的推动下,逐步走向集中与垄断。
回顾过往,外卖市场最终演变为饿了么与美团的双强对峙,网约车行业则滴滴一家独大。长期资金市场向来倾向于“强者恒强”,镀锌管产业亦难逃兼并重组的大潮。不出众就出局——已成为当前各行业内部竞争的真实写照。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中,镀锌管产业正逐步从分散走向集中,从无序竞争迈向寡头格局。产能、产量与需求的结构性变化,正在重新定义这个传统行业的未来。
中国镀锌钢管(本文指热镀锌圆管)行业曾一直处在“大市场、小企业”的分散状态,近年来产能集中化程度逐步的提升。根据Mysteel钢管事业部统计数据,截止2024年,国内纯镀锌加工公司除外,有基管生产能力的镀锌管生产企业超过50家,这50家中除全国布局的集团性企业20个左右的生产基地以外,区域分布约30家中小型镀锌管生产企业。从产能大小来看,年产能超过500万吨的企业为1家,产能200-500万吨2家,100-200万吨为3家,50-100万吨为3家,其余均为50万吨以下。
从产能分布来看,呈现显著区域集中特征。华北地区约占56%,华东地区占16.5%,华南地区占11.5%,三大区域合计贡献全国超八成的镀锌管产能。低集中度直接引发同质化竞争加剧。众多中小企业为求生存,往往采取价格战策略,不断压缩行业利润。2024年,镀锌管行业平均利润率已降至3%以下,低于钢铁行业整体水平。这一高度分散、同质化竞争非常激烈的市场格局,为产业整合埋下伏笔。资本与兼并已成为企业突破发展瓶颈的必然路径。
成本压力持续挤压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环保投入加大、原材料价格波动及人力成本上升,使得中小型镀锌管企业面临巨大压力。2022年以来,已有多家企业选择停产或转型。
资本市场对镀锌管行业的态度也发生转变,投资更倾向于头部企业,融资资源日益向规模企业聚集,“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进一步凸显。
2、全国化布局:依次落子西北(陕西)、华东(江苏)、西南(云南、四川)、华中(河南、安徽)、华南(广东)、东北(吉林),形成覆盖全国的生产基地网络。
3、产业链延伸:从单一焊管向建筑器材、钢丝骨架管、不锈钢焊管、油气管等下游延伸,提升附加值。
近20年来,友发扩张路径完美诠释了头部企业如何通过“兼并重组+新建扩张”的双重手段,在政策和资本的双重驱动下,迅速做大做强,最终成为行业寡头之一。
早前京华日钢控股在全国布局抢占先机,而今区域龙头正在向全国性巨头迈进。以河北、天津为代表的华北企业依托原料优势南下扩张,如正大制管集团布局山西正大以辐射西北市场、布局云南正大辐射西南市场,再如今年5月君诚实业集团与晋钢控股成立合资公司山西君诚永硕布局中西部地区市场;江浙等华东企业则凭技术优势西进北上,如浙江金洲近几年主动加速“走出去”;华南企业则在巩固本地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国内及海外渠道,如振鸿钢管布局华东市场。据Mysteel调研,镀锌管行业前5集中度已从2020年的75%升至2024年的81%,预计到2028年将突破85%,仅剩下少部分高端市场及低端市场份额。
产品细分市场成为新竞争焦点。头部企业纷纷布局高的附加价值产品,如厚壁镀锌管、耐候镀锌管等,以摆脱同质化竞争。一批细致划分领域的“隐形冠军”正在崛起。同时,产业链整合成为新趋势,大规模的公司通过收购焊管加工公司、镀锌厂等上下游相关环节,实现全链条成本控制和效益优化。一体化运营模式慢慢的变成为行业标准。
绿色低碳已成行业共识。主流企业纷纷布局环保镀锌技术,如无铵钝化、锌锅电磁搅拌等新工艺,以应对日趋严格的环保政策,可持续发展能力将成为企业生存的关键门槛。
数字化转型持续推进。领先企业通过建设智能工厂、推行数字化管理系统,实现生产效率提升20%以上。数字化已成为降本增效的重要路径,Mysteel大数据智能分析决策系统也将持续为国内钢管生产企业赋能。
需求结构变化推动产能调整。随建筑行业对高强度、高耐蚀镀锌管的需求上升,生产企业正在慢慢地优化产品结构,削减普通镀锌管产能,增加高规格产品供给。
海外市场成为新增长点。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深入实施,东南亚、中东等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需求旺盛,为中国镀锌管公司能够带来新的市场空间。
在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之下,未能及时扩规模、强技术、引资本的企业,将逐渐丧失生存空间。未来三年,中国镀锌管市场将完成从“群雄逐鹿”到“三分天下”的历史性转变。这场变革中没有旁观者,只有参与者与被淘汰者。
备注:以上数据均为Mysteel钢管事业部调研,明细数据不便展示,若有有关数据及咨询报告等需求,可联系本人。